核大国介入与中东混战:全球权力博弈如何重塑冲突逻辑?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1:35 点击次数:52
法国护卫舰在红海,击落胡塞武装无人机的画面尚未褪去热度,美军双航母战斗群,已向也门发射导弹,造成至少80人死亡。以色列对加沙的轰炸持续地不断升级,而俄罗斯同伊朗签署了那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条约,这便把两国的军事协作提升到了“一同防御”这样的层级。这些看似分散的事件背后,有一条清晰的、逻辑紧密的链条,正在渐渐浮现:地区冲突的“代理化”进程正加快着全球权力格局的重新组合。
以色列对哈马斯的打击,早已超出单纯的反恐范畴。内塔尼亚胡政府需凭借对加沙的强硬态度,平衡国内极右翼势力所施加的压力与执政联盟的脆弱性——倘若2025年预算未能通过,以色列便会面临重新进行选举的风险。而哈马斯拒绝释放被扣押人员,则被美以视为“心理战”的一部分,这种僵局为军事行动提供了合法性外衣。不过当以色列宣称“加沙的地狱之门将打开”之时伊朗的警告绝非仅仅是在吓唬人:其所支持的胡塞武装已经借助导弹对美军航母发动了袭击,意欲把红海转变为能够牵制西方的第二个战场。
美国的策略呈现出矛盾性:一方面默许以色列的军事行动,另一方面对胡塞武装发动空袭以维护红海航道安全。这种双重标准,轻松愉快地,暴露出了它的战略重心,从“反恐”这个方向,向着“大国竞争”这一领域发生了倾斜。值得注意的是,特朗普政府,一方面支持以色列,另一方面又试图阻止后者直接攻击伊朗核设施,这反映出美国,既想遏制伊朗的扩张,又担忧会卷入全面战争的困境。而法国军舰的介入,更像是欧洲在失去非洲传统影响力之后,试图通过军事存在,重获中东话语权的一种尝试——毕竟马克龙政府需要向国内证明,其外交政策依然具备全球视野。
俄罗斯的“30小时临时停火”,这看似是一种人道主义举措,实则是在为重新调配兵力而争取时间。其与伊朗的条约规定,“遭受侵略之时,相互予以支援”,如此便直接把两国捆绑在了同一辆战车上。这种合作,不仅针对乌克兰战场,更将目光瞄准中东:倘若伊朗遭受到美国以及以色列的打击,俄罗斯便能够通过里海这一能源通道,以及进行军事技术的输出,从而施加影响。值得玩味的是,俄伊条约尤其强调“防止第三方势力去干预中亚以及中东”,这差不多可以说是对北约东扩的一种公开性回应。当核大国开始,以条约形式划分势力范围之时,小国的命运便更容易沦为,博弈的筹码。
冲突的“嵌套性”正在加剧:胡塞武装的导弹,能够迫使美国航母后撤,不过却无法撼动沙特与以色列的准联盟关系;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消耗战,反而促使其通过伊朗扩大中东存在。当各方都将局部冲突,视为撬动全球均势的支点之时,和平是否已成为权力再分配的中间状态呢?或者说当核威慑与代理人战争成为常态,我们是否正在目睹21世纪的“新冷战”以更隐蔽的方式重生?#军事国际瞭望2025#
相关资讯
